全国政协委员廖明宏:完善氢能产业鼓励政策 引导低碳发展方向

文/本刊记者 郑茂典 王晟

2024年03月12日

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首次明确提及“氢能”,并将“氢能”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。今年两会期间,全国政协委员、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廖明宏建议,完善氢能产业发展鼓励政策,引导产业向低碳方向发展。

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、绿色低碳、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,对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。目前,我国已初步掌握了氢能制备、储运、加氢、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产业基础。

今年2月底,工信部等七部委发布《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我国将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,提升绿色电力消纳比例,推进绿氢等原料替代,增强天然气等原料供应能力,提高绿色低碳原料比重。

“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,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,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,助力碳达峰碳中和。”廖明宏认为,绿氢作为能源载体或原材料将助力化工、钢铁、建材、交通等行业实现脱碳,因此,大力发展绿氢生产,降低绿氢成本,将是实现落实“双碳”目标的关键举措。

目前,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氢气生产国,并已初步掌握了氢能制备、储运、加氢、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产业基础。然而,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,产业发展路径尚需进一步探索。特别是在经济性和安全性方面,面临着诸多挑战。

廖明宏表示,从制氢环节上看,我国煤制氢技术比较成熟,成本低,但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较高。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是目前技术较为成熟的绿氢生产路径,在低碳清洁氢制备方面具有较大潜力,然而我国受限于较高的电力成本和较低的电解槽负载率,还存在效率低、综合成本高等问题。

“特别是在工业领域,煤气化制氢在成本上具有显著优势,电解水制氢缺乏市场竞争力。储运氢等环节关键技术和材料也存在诸多制约,储氢密度、安全性和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尚未解决,氢气供应体系离大规模应用还有差距。”

在用氢环节,氢燃料电池是实现氢能转换为电能利用的关键载体,目前,氢燃料电池在汽车、船舶、无人机、分布式电站和便携式电源等场景进行了应用示范,但是仍然存在成本太高、寿命和系统优化不足、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关键问题,阻碍了该技术的大规模推广。

廖明宏介绍,目前,关于氢作为能源在交通、建筑等领域应用的相关标准还不完善,检测认证体系尚未形成,如何确保氢能利用的安全性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“尤其是面向普通公众时,大众对氢能安全性的了解不够,也缺乏应急经验,一旦发生事故,将会严重打击人们对氢能发展的信心和接受度。”

为此,廖明宏建议,国家应制定和完善氢能产业的补贴政策,鼓励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发展,探索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支持性电价政策,引导产业向低碳方向发展。在氢安全性方面,需加强对氢能产业的全链条安全监管,制定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认证体系,加强氢安全相关技术创新,确保氢能的生产、储存、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。此外,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,开展氢能安全法规和安全标准宣贯工作,增强企业主体安全意识,提高大众对氢能安全性的认识和应急处理能力,增强公众对氢能的信心和接受度。

责编:建安

微信

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